初習術者,必定要學習什麼是『五行』,皆因『五行』是術數的重要一環,不認識『五行』便不能涉足術數。又有一般學習術數者都懂得說:「五行,就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囉!」沒錯,金木水火土稱為『五行』,人人皆曉。但是如果只是說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」就是『五行』,或者進一步說: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是五個星體,即是天上的金星、木星、水星、火星、土星五星」……那麼,仍然只屬一般的認識而已。
我在『奇門遁甲班』已有說明『五行』的概念是怎樣出現,在此不再贅,但想帶給大家思考,古人稱之為『五行』的東西,意義在何呢?先賢將這五個東西稱為『五行』,必定有其原因,『五行』並非是一種固定的東西或元素等等所理解的符號,不可不知。
首先我們嘗試了解,祖先訂立『五行』的時代,是很久遠,及至術數還未出現的遠古時代。當時民間的生活十分簡樸,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於日夜規律之中,古人思考自己處身何方,觀望星體位置,開始認知天地,觀察環境變化,從而釐訂四季,陰陽及五行的概念繼而發展出來,過程從原始生活逐漸進化到文明社會。他們在日常生活上可以接觸到的物質當中,「土」、「水」、「木」是最早就能觸及與認識,「火」的發明稍次,來到這裏「四行」經已誕生;當我們再繼續考究第五行「金」行,將會是最後才出現,因為採礦煉成金屬,是需要發明「鑽木取火」之後,才可以「以火煉金」,如是這樣,那麼『五行』便不是在同一時期內誕生,如果用以上的分析方法,「火」行與「金」行會是後期訂定,而且訂定「金」行的時間會更遲,時間上甚至可能跨越數百年至千年,那麼,豈不是『五行』並非同時期所訂立出來?
在此試從另一方向探索『五行』,既然可以稱為「行」,即是非「靜」的,是「動」的,這個「行」實際上是有「運動」及「變化」的意義,而且是依順序的方式前進才能稱之為「行」。因此,理解到五行是有變化運動,並非一種實在或固定的物質,亦非如一般常人理解的五種物質:「金屬、樹木、流水、火焰、坭土」。概念上已弄清了五行的「行」,是有順序變化運動的,那麼,再回述前文好像解不通的五個東西,便開始明白起來了:「這五個東西不是實在或固定的物質,是有順序變化運動的!」
於是,我們便可以理解到,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」五行是可以同期訂定的,亦理解到,祖先知道天地四時是有規律運行,於是訂定了「五行」是順序運行,即是「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、水生木」,這是它們之間的順「生」運行次序;如果順序運行方式出現隔位跨越,就出現「剋」的情況,即是「木剋土、土剋水、水剋火、火剋金、金剋木」,這種隔位次序,同樣也沒有脫離整個循環系統。五行,其實不可以用實際的物質來形容它,實際上它是一種「氣」。
五行概念,來自人類對於外物的一種相對比較,當中還有陰陽性質,應用上也可以與人際哲學有關,何解會這樣說?在此暫不說喜忌理論,若有一人是甲木,木必怕受金剋,於是最忌見庚金;木主仁,甲木人獨立堅持,守舊不變,金主義,庚金人堅強正義,不畏強權;如果套用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當甲木人遇上庚金人,庚金人認為甲木人不善變通,便會看不過眼,覺得甲木人太過婦仁之仁。但若庚金遇上陰柔靈巧、應變力強的乙木,則會合起來而不剋。人與人之間可以套用這種五行概念,於是,人與事、事與人、事與事,甚至時間、數量、空間、方位、身體器官,身邊任何的事物,都可以望形取意地與這種哲學連繫及用上。
我們在術數中用上五行,是源自於訂立五行概念時的哲理,以及五行當中的對應關係。明白此理,才不會錯誤地理解五行,在進修術數的學習中,才行上正確之道上。易理的發展,本是不偏不移之正道,我們不可以將正確理論,修改成符合自己的那套理論,偏歪了真正的易學意義,這點是必須謹記在心。
葉 壽 山
21-03-2012